药物警戒
1、什么是药物警戒活动
药物警戒活动是指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活动。
2、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3、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如下:
(1)副作用 指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如麻黄碱用于止喘,但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等副作用;阿托品用于解痉时,同时能引起口干、视觉模糊等副作用。
(2)过敏反应 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用药时出现的一些特殊反应,轻者出现皮疹、药物热等,重者则可出现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多见于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和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各种疫苗等)。
(3)毒性反应 由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在治疗时出现过强的药理作用,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损伤。如服用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水肿等。
(4)后遗效应 如长期使用安定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次日引起的昏睡感。
(5)成瘾性与依赖性 长期服用吗啡、可待因等会使机体产生严重依赖性和耐受性,停药后可出现戒断症状。
(6)致畸作用 主要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造成的,因此很多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
(7)致癌作用 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诱发的机体组织癌变。
4、怎样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1)避免滥用药,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
(2)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持续时间和疗程,防止蓄积性中毒。注意年龄、性别、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和个体差异;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3)用药前仔细通读药品的不良反应谱,对新药尤应如此。在吃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弄不懂时宜咨询医生或药师。
(4)对既往有药品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和特异体质的人群,对曾发生或可疑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应尽力防范,方法是“避、忌、替、移”,即为躲避、禁忌、替代和迁移。对易致过敏的药在用前宜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5)一但发生不良反应,宜立即去医院对症治疗,并酌情采用停用、减量或继续治疗。
(6)抗过敏药的应用应及时,以较快地抑制组胺和一系列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抗组胺药可抑制皮肤对组胺的反应,故在皮试过敏原试验时(如青霉素、链霉素、血清制品等皮试),应在停药48小时后进行。